《反思性实践者》- Donald Schön
原文: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- Donald Schön
其核心论点可高度浓缩如下:在那些非结构化领域(如艺术、管理、工程、规划等)中的实践者,其工作方式无法被简化为技术知识和理性程序,而这恰恰是学校日益尝试去做(却以失败告终)的。但专业知识是真实存在的:这些实践者确实拥有重要且往往具有一致性的知识与方法。他们的认知与行动紧密相连(即「行动中的认知」),这种认知抗拒抽象化和去情境化。他们通过反思自身行动所带来的可观察后果(即「行动中的反思」)以及反思自己处理问题的方法(即「对行动的反思」),来应对高度情境依赖的问题。这种迭代过程与科学实验有相似之处,但其目的通常是为了产生前进的动力,而非得出严谨的普适性结论。
此处的观点与情境学习有诸多关联,尽管舍恩(Schön)的主张远不如《情境学习》- Lave and Wenger 那般极端。
问:舍恩与伊里奇(Illich)对专业知识的批判,其关键区别何在?
答:伊里奇认为专业知识要么是无关紧要的(无法应对现实的复杂混乱),要么是欺骗性的,并倡导回归本土实践,使用任何人都易于理解的「共生」工具;舍恩则认为专业知识是真实且可习得的,但学校里传授的、被「研究实践的科学家们」所探讨的理性认识论,仅仅能解释专家实际所作所为中极小的一部分。
问:舍恩对赫伯特·西蒙(Herb Simon)在《人造科学》一书中所构建的专业实践框架,其关键批评是什么?
答:西蒙将这类「人造科学」框定为搜索问题——即在约束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。舍恩则指出,实践活动往往既包含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,也同样包含弄清楚该解决什么问题本身的过程。(即「问题的设定 vs. 问题的解决」)
问:舍恩对专业知识的理解,与波兰尼(Polanyi)所提出的默会知识概念有何不同?
答:专业人士拥有「行动中的认知」(内隐的、情境化的),但他们同样依赖反思(「行动中的反思」和「对行动的反思」)来选择、批判并重构这种认知。(p61)
问:舍恩如何区分「行动中的认知(knowing-in-action)」与「行动中的知识(knowledge-in-action)」?
答:「认知」指的是对情境中各种元素的内隐感觉,而「知识」则是试图用一种描述性的理论来捕捉那种认知。(p59)
问:舍恩指出「实践(practice)」一词模棱两可——它的两种含义是什么?
答:1)律师的「执业」(在一系列情境中的持续性业务活动);2)「练习」钢琴(为演奏表现所做的准备)
问:舍恩所辨析的「实践」一词的两种含义,其共通之处是什么?
答:无论是建筑师的「执业」还是钢琴家的「练习」,其核心都在于重复。当建筑师不断遇到形形色色的项目时,他就在「练习」其执业水准。(p60)
当一个人在行动中反思时,他就成了实践情境中的一名研究者。他不再依赖于既有理论和技术的范畴,而是为眼下的独特案例构建一套新的理论。他的探究也不再局限于在目标已定的前提下对手段的权衡。他不会将手段与目标截然分开,而是在构建问题情境的过程中,以互动的方式来界定它们。他不会将思考与行动割裂,不会先通过纯粹的理性思辨得出一个决策,再将其付诸行动。因为他的实验本身就是一种行动,所以执行本身就内建于他的探究过程之中。因此,即便是在充满不确定性或独一无二的情境中,「行动中的反思」也依然能够进行,因为它不受「技术理性」那些二元对立思想的束缚。
「我倾向于将设计看作是**{一场与情境中各种『材料』的对话}**。」
借由草图和空间行动语言这种媒介,他通过一系列的「行动」在场地上构想建筑,而这些行动本身也是一场场实验。每一个行动都会带来后果,这些后果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设计领域的术语来描述和评估。每一个行动都对后续的行动具有约束性的启示。并且,每一个行动都会创造出需要被描述和解决的新问题。奎斯特(Quist)正是通过编织一张由行动、后果、启示、评估和后续行动构成的大网来进行设计的。(p94)
问:设计师用哪三种方式来评估自己的行动?
答:1)参照相关领域的设计准则来评估其后果;2)是否与之前行动所产生的启示相协调;3)其所创造出的新潜能与新问题。(p101)
舍恩建议实践者用五个问题来评判对问题的「重新框定」:1){我能否解决此问题?} 2){我是否喜欢其结果?} 3){我是否让情境变得融贯了?} 4){我是否使其与我的基本信念/理论相符了?} 5){我是否让探究得以持续推进了?} (p133)
问:舍恩建议实践者如何将过往经验应用到全新的、独特的具体情境中?
答:从一系列范例库中汲取经验,从而「将陌生情境视为熟悉情境的翻版」;即将「此」视为「彼」,这样我们就能用处理「彼」的方式来应对「此」了。(p140)
第 5 章中,有大量关于「行动中的反思」与科学实验之间关系的精彩材料。
问:虚拟世界如何与舍恩的理论相契合?
答:虚拟世界让实践者能更流畅地尝试各种行动并对其进行反思;与此相关,创建、维护和使用这些虚拟世界的过程,本身就有助于培养那种反思能力。
问:为何层级组织中的管理者会觉得,向他人传授自己的工作方法是件难事?
答:在日常工作中,他们很少向他人清晰地阐述自己的直觉性推理过程,因此他们可能对自己「行动中的反思」过程知之甚少。